《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(yī)生》里的蛤蟆先生就是這樣的一個人。原本開朗活潑的蛤蟆先生突然有一天從朋友們的視野中消失了,幸好蛤蟆的三個好朋友:河鼠、鼴鼠和獾始終牽掛著蛤蟆先生,他們相約去蛤蟆莊園里一探究竟。到了莊園后,他們終于見到了好朋友蛤蟆,但是此時的蛤蟆失去了以往的活力,是一只從未見過的有史以來最悲傷的蛤蟆。三個朋友商量來商量去,決定帶蛤蟆去心理醫(yī)生蒼鷺那里做心理治療。蛤蟆的心理救贖之路就此而展開。
書以對話的形式展開,介紹的主要理論是我們每個人都有的三種狀態(tài)。這三種狀態(tài)分別是兒童自我狀態(tài)、父母自我狀態(tài)和成人自我狀態(tài)。兒童自我狀態(tài)是指當我們進入喜悅、悲傷、痛苦、恐懼等與生俱來的情緒時,我們的感受和作出的行為與童年時如出一轍,這種感受和行為與實際年齡無關(guān)。父母自我狀態(tài)是指我們對待自己或者他人時是按照父母對待我們的方式,最常見的是挑剔和教育,而我們的價值觀和道德觀最早是由父母影響的,所以我們也會用這種觀念去評判自己和他人。成人自我狀態(tài)是指我們根據(jù)當下的情況作出分析,按照自己的理性合理地行事,既不被父母過去的聲音所驅(qū)使,也不被童年的情緒所圍困。成長的過程總是充滿焦慮、恐懼和痛苦,但沒有這些就沒有新生。接納自己內(nèi)心的那個孩子,感恩不完美的父母,我們才能真正長大成人。
來源:豆瓣網(wǎng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