來源:系統(tǒng)管理員 | 時間:2021-08-06 17:07:15 | 瀏覽:1322次
立秋,二十四節(jié)氣中的第十三個節(jié)氣,太陽到達黃經135°。我國古人將立秋分為三候:“一候涼風至,二候白露生,三候寒蟬鳴。”
立秋,萬物始熟,天氣亦日漸涼爽,雖仍在伏天,中午酷熱,清晨或傍晚,已有秋風習習,人們的食欲、精神也日漸振作。立秋,也意味著降水、濕度等,處于一年中的轉折點,趨于下降或減少。在自然界,萬物開始從繁茂成長趨向蕭索成熟。

貼秋膘:亦稱“搶秋膘”或“補秋膘”,漢族歲時習俗。流行于北京、河北及東北地區(qū),指立秋日食用厚味美食佳肴,目的在于彌補盛暑夏日身體之消耗。一般多以肉食為主,喻以肉貼膘之意。吃立秋西瓜:舊時漢族民間歲時風俗,流行于上海等地。每年農歷立秋這一天,農家要向親友鄰舍相互饋贈西瓜。平日吃的都是自種的瓜,這天須吃送來的瓜,除調換口味外,主要是通過互相品嘗,發(fā)現良種,交流改進栽種技術。趕秋節(jié):湖南西部與貴州東北部苗族的節(jié)日,每年立秋時舉行。相傳過去有一個叫巴貴達惹的苗族青年,長得英俊威武,有一次他進深山打獵,射得一只老鷹,鷹爪上抓有一只繡花鞋,認為這一定是聰明能干的姑娘所作。因此精心設計了一副八人秋千,請四周山寨苗族姑娘來寨唱歌、蕩秋千,幾經周折,終于找到鞋的主人也朗,結為夫妻。此后,當地苗族每逢立秋,就在秋場豎立起秋千,進行賽歌、跳舞、打拳、蕩秋千、舞龍燈、吹木葉、比武術等活動,并由德高望重的老人扮演秋公秋婆,作為巴貴達惹夫婦的化身主持節(jié)日活動,既紀念巴貴達惹幸福的結合,又歡慶一年一度的農業(yè)豐收。春季三個月也比不上秋天繁忙,指秋收是一年中最繁忙的階段。
秋忙麥忙,繡女下床
指秋收、麥收大忙季節(jié),人人都要下地搶收,即使平時很少出門的繡女也不例外。
秋后的螞蚱——蹦跶不了幾天
秋后天氣轉冷,螞蚱就要凍死了。比喻惡勢力快走到盡頭,危害已經很有限;或比喻得意不了多長時間,就要滅亡了。
內容來源:《中華優(yōu)秀傳統(tǒng)文化百科知識庫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