二十四節(jié)氣之清明
清明,二十四節(jié)氣中的第五個節(jié)氣,太陽到達黃經(jīng)15°。我國古人將清明時節(jié)的十五天分為三候:“一候桐始華;二候田鼠化為鴽;三候虹始見。”
農(nóng)歷書曰:“斗指丁為清明,時萬物潔顯而清明,蓋時當氣清景明,萬物皆齊,故名也。”清明節(jié)氣,我國大部分地區(qū)的日均氣溫已升到12℃以上,此時正是桃花初綻、楊柳泛青、凋零枯萎隨風過的明朗清秀景致的再現(xiàn)。
清明,既是二十四節(jié)氣之一,又為三月節(jié),在陽歷四月五日前后。清明時節(jié),自古以來就是人們祭祖掃墓的日子,作為中國人更是重視“祭之以禮”的追遠活動。宋代高菊澗的《清明》詩云:“南北山頭多墓田,清明祭掃各紛然。紙灰飛作白蝴蝶,血淚染成紅杜鵑。日墓狐貍眠冢上,夜歸兒女笑燈前,人生有酒須當醉,一滴何曾到九泉。”除此,踏青郊游也是清明時節(jié)重要民俗之一。
節(jié)氣民俗
掃墓祭祖:中國民間習俗,亦稱上墳、祭掃、墓祭等。祭祀活動, 以表示對死者的崇敬和悼念。古時已有。《宋史·唐恪傳》記載:“請往錢塘掃墓。”至今仍流行于中國廣大地區(qū)。一般在清明舉行。形式多種,有集體祭祀為國家、民族或集體立功的英雄人物、領(lǐng)袖人物等;也有以單家、個人形式祭祀已死的家人或親人。祭時或獻鮮花、花圈,致悼詞;或獻酒菜、燒紙錢。
插柳:清明節(jié)習俗。是日,小孩須早起,折松柳枝回家,松枝插于門框上,持柳枝于墻旮旯、屋角、門后等處抽打,再插至屋檐上。還有些地方在小孩頭上、狗脖子上戴柳條編的圈。插柳之俗最早始于唐代并沿襲至今。
蕩秋千:清明時節(jié),在濟南城鄉(xiāng),還流傳蕩秋千的習俗。這天,男女老幼身著新衣在街前廣場立木為架,上架橫木,下懸二繩,繩下橫系一板,人在板上可坐可立,手握兩繩可前后上下飄蕩,極富樂趣。相傳蕩秋千本是北方胡人的一種游戲。漢、唐以來,多用在皇帝的后宮和顯官貴族的園囿里,后來才漸漸傳到民間。
吃青團:青團,江南地區(qū)清明時節(jié)的傳統(tǒng)風俗點心。將艾青(或麥苗、青菜葉)搗爛取汁,加入糯米粉和粳米粉 調(diào)合的面團中,在打勻中加適量堿水護色,再包入豆沙餡 后蒸熟而成。成品青綠色,圓正光滑,具特殊清香,軟糯肥甜。原用于祭祀。
節(jié)氣俗語
清明節(jié)的竹子——節(jié)節(jié)高
清明時節(jié)氣溫轉(zhuǎn)暖,雨水多,竹筍拔節(jié)很快。比喻不斷地提高、進步。
相關(guān)詩詞
蘇堤清明即事
宋 · 吳惟信
梨花風起正清明,游子尋春半出城。
日暮笙歌收拾去,萬株楊柳屬流鶯。
【賞析】“蘇堤”,是杭州西湖一大景觀,因由蘇軾所筑而得名。“即事”,即有感于眼前的事物。大凡即事詩,詩中的主人公就是詩人自己,詩中所寫乃是詩人自己生活中的一個片斷或詩人親見的客觀事物。即使寫的不是詩人自己的事情,但其中也必然注入了詩人的想象和體會。
“梨花風起正清明”,詩人入手擒題,點明游覽西湖的時間和西湖的明媚春光。時值清明佳節(jié),梨花似雪,春風駘蕩,景色宜人,這正是捕捉春的信息,領(lǐng)略春的意境的大好時光。但詩人沒有用濃墨重彩去描摹春色,只選擇素潔淡雅的“梨花”輕輕點染,而意境盡出。
“游子尋春半出城”,寫西湖清明游春的盛況。“游子”,本指離家遠游的人,這里是指游春的人。詩人用夸飾手法,用 “半出城”三 個字,不僅形象地勾勒出游春的盛大場面和熱鬧氣氛,而且從側(cè)面寫出了清明西湖春光幽美迷人的程度。
“日暮笙歌收拾去,萬株楊柳屬流鶯。”寫清明西湖日暮時的情景。“日暮”,天色已晚,“收拾去”,游人已散去。但詩人不說游人散去,而說“笙歌”散去,對白日西湖笙歌處處的歡樂熱鬧暗補一筆,使詩味更加深長。“萬株楊柳屬流鶯”,日暮的西湖呈現(xiàn)出的又是另一種景 象,另一番熱鬧:余暉脈脈,晚霞映水,楊柳依依,黃鶯飛舞。然而這一切好情好景,都不再屬于“游子”,而只屬“流鶯”了。一個“屬” 字,游興未闌,流連眷戀,然而時不我待,無可奈何的心情躍然紙上。 以有形之事物寫無形之情愫,構(gòu)思巧妙,匠心獨運,使詩更加委婉, 深厚,動人。
-轉(zhuǎn)載請注明來源-