敦煌,沙漠中的石窟究竟有什么魔力,能吸引著這些人不遠(yuǎn)萬里朝圣般到來,然后在此安然一生且無怨無悔?莫高窟、鳴沙山、月牙泉這一個個有詩意的名字,邊塞詩中的大漠孤煙長河落日,都讓敦煌成為我那個心向往之身尚未至的所在。敦煌要盛夏或深冬去,盛夏為了月牙泉,深冬因為人少,想親身感受下書中提到的“那種從未有過的寂靜,仿佛突然掉進(jìn)了一個時間和空間的空洞,四周萬籟俱寂,時間似乎凝固,唯有清風(fēng)掠過樹葉和耳廓的聲音……”。
這本書是《生活月刊》雜志對敦煌人采訪報道的合集,這些敦煌的守望者們大多因為一些敦煌情結(jié),從遙遠(yuǎn)的地方來到這里,在荒蕪的大漠和沉默的神佛中就此度過漫長的時光。每個敦煌人都有著與眾不同的人生軌跡,而好的文筆更為他們的經(jīng)歷潤色。可以說大多數(shù)時候,全書的情懷和文采是可以做到相得益彰的。且不論文筆的是非,倒是閱讀時總時不時涌上一股民族自豪感,我被洗腦了。又想起那些最初的敦煌守望者們,政權(quán)的更迭、人生的起伏、文革的浩劫都未曾磨滅他們的民族使命感,如火如荼的政治運動都未曾讓他們心生旁騖。原來于他們藝術(shù)比政治更具有俘獲人心的力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