傳承的書香情緣
那年,我五六歲,爺爺就常常帶我去劍英圖書館。那會,沒有單獨的少兒閱覽室,爺爺帶著小小個子的我坐進了報刊閱覽室。我跟著很多陌生的叔叔、伯伯、爺爺一起翻閱報紙,翻看雜志。自打那時起,我就喜歡上了看各種類型的雜志和報紙,無論是《青年文摘》還是《讀者》,又或是《參考消息》、《羊城晚報》,這些書報雜志已經成為我的精神食糧,我常常跟著爺爺來品。在我小小年紀的印象里,劍英圖書館就是為普通市民老百姓提供了這樣一個平臺,讓他們在閑暇時間,拿起一本書、一份報,暢享知識的海洋。
時間來到我的小學階段,我跟著爺爺走進了劍英圖書館的外借部,借了不少雜志、小人書。那會,我的語文成績總是不費吹灰之力,就能名列前茅。尤其是寫作文,別的同學總發(fā)愁用什么素材,我卻在爺爺言傳身教影響下,早早養(yǎng)成了剪報、摘錄好詞好句的習慣,議論文里面的論據(jù)我總是信手拈來。
一轉眼,在劍英圖書館熏陶下的女孩長大了,我考上了大學,離開了我心愛的圖書館,帶著牽掛與不舍展開了新生活。但每逢寒暑假,回到家里,我總是不忘來圖書館的閱覽室再坐一坐,靜靜地翻看一本雜志,那種全心身投入、專注的心流體驗,我發(fā)現(xiàn)我只能在這里找到。
大學畢業(yè)后,我返鄉(xiāng)就業(yè),我又重回圖書館。很遺憾地發(fā)現(xiàn),圖書館變成了羽毛球館。后來,經打聽,才知道劍英圖書館搬遷到了書山路。我敬愛的爺爺已經離世,帶著隱隱的不舍,我注銷了他的借閱證,辦了一張我自己的借書證。那份書香之愛,沒有斷,繼續(xù)在我身上得到了傳承。
去年,我的孩子出生了。才半歲,我就給他辦了身份證。其他寶媽很好奇,這么小的寶寶怎么就辦身份證了。我笑著說,因為有了身份證,我的寶寶就能辦理一張劍英圖書館的借書證,就能做劍英圖書館的小讀者了。我要把這份與劍英圖書館的不解之緣傳承下去,傳承給我的孩子,讓我的寶寶也在書香中成長。
現(xiàn)在,我的寶寶可以享受到的資源比過去要豐富得多得多。劍英圖書館單獨設立了少兒部,里面有很豐富的幼兒、少兒讀物,還能外借繪本、童話、故事書等。我在少兒部場館還找到了親子共讀指南。這里不單單有書籍,還有方法論指導。此外,我看到,圖書館還組織有“繪本故事分享會”、“國學課”、“21天閱讀挑戰(zhàn)書”,這些豐富有趣的活動等著我與我的孩子將來去一一解鎖。
最近,我在少兒部借繪本時,驚喜地看到,越來越多的家長陪伴著小小個頭的孩子在閱讀,這就如同當年爺爺牽著我的小手,坐進了那個諾大的成人閱覽室,從此,開啟了我一生不解的書香情緣。
我相信,這一份與劍英圖書館同成長的書香情緣,將會一直傳承下去。我的寶寶也會跟我當年一樣,在這里,與心神交匯,與好書結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