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9年3月23日下午,科普故事分享會伴著淅淅瀝瀝的春雨依舊在圖書館三樓舉行,學生和家長們迎著風雨按時來到閱覽室。本期分享會由南方閱讀公益基金會志愿者為大家?guī)怼对旒埿g的故事》。
主講人向大家拋出一個問題:“在沒有紙之前,人們是如何記載文字的?”由此引申出了古代記事的方法:結(jié)繩記事、甲骨碑碣、竹簡縑帛等等。于是讓大家觀看了《如果國寶會說話》,認識了西周時期的“青銅之書”——大克鼎、破譯秦朝的里耶秦簡;還有《國家寶藏》介紹的西漢王朝“非衣實為畫”的辛追墓T形帛畫,這些都無不體現(xiàn)了古人的智慧。
提問問題 爭先回答
觀看《國家寶藏》
但是為了方便人們的攜帶和保證字跡的存留,蔡倫發(fā)明了“紙”,而紙是如何做出來的呢?主講人為大家介紹了古代造紙最關鍵的七步驟:第一步:破竹;第二步:腌竹;第三步:舂竹;第四步:打漿;第五步:抄紙;第六步:榨紙;第七步:松紙/曬紙。
其中最有名的是肇慶四會的古法造紙。大家有機會可以去現(xiàn)場感受流傳千年的古老造紙術。
這次的分享會一定解答了很多小朋友“紙是怎么來的”這種疑惑,也體會到了造紙的不易,大家以后一定要節(jié)約用紙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