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0月27日上午,客都文化公益講堂第30講《梅州客家山歌唱腔的特征》在我館多功能報告廳舉行。近210名聽眾到現場傾聽了此次講座,與此同時,也有不少聽眾通過我館微信公眾號同步直播的“在線公益講堂”聆聽了此次講座。
現場座無虛席
本次講座由一級演員、廣東戲劇家協(xié)會主席團成員、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(客家山歌劇)市級傳承人、梅州市客家山歌傳承保護中心楊苑玲副主任主講。
客家山歌是客家人用客家方言演唱的民歌,是中國優(yōu)秀民歌當中的一種。2006年5月,梅州客家山歌經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。
市文廣新局溫文青局長向楊苑玲老師頒發(fā)聘書
楊老師從山歌的定義、淵源、作用三大方面給大家講解了山歌,再根據各縣(區(qū))給我們講解并示范了梅州不同地區(qū)山歌的腔調,山歌號子:高亢、遼闊;松口山歌:節(jié)奏自由、抒情、婉轉;梅縣山歌:直白、明快、簡潔、前緊后寬;蕉嶺長潭山歌:低沉、幽怨、哀傷;還有五華、興寧和大埔等地區(qū)的腔調,楊老師都用通俗易懂生動的語言講解并一一示范。現場觀眾都聽得津津有味,熱情高漲。
優(yōu)秀青年演員示范表演
熱情參與的聽眾
山歌大師湯明哲老先生發(fā)言
客家山歌是中華民族優(yōu)秀傳統(tǒng)文化的結晶,是客家人的精神食糧。我們每一位客家人都應當承擔起傳承和保護客家山歌的責任,共同努力讓客家山歌代代相傳!